來源: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是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最早可追溯到約翰·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維,即“能動、持續(xù)并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歷經多年,在眾多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努力下,批判性思維獲得了更豐富、更全面的內涵。
我們常說知識浩瀚如海洋,而要想在這片大海里航行,批判性思維正是必不可少的船舵。在這個信息過剩的時代,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并且?guī)椭鷮W生在掌握批判性思維后更具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思考和發(fā)展,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職責。
批判性思維的萌芽從童年開始產生,并不斷發(fā)展成熟
很多人在上學時曾讀過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寫的傳記《偉大的悲劇》,描寫了斯科特帶領的南極探險隊遭遇失敗后犧牲的悲劇。很少有人了解,釀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正是斯科特的思維偏差。
當時人們對南極探險知之甚少,因此對于選擇馬還是狗作為探險伙伴沒有定論。斯科特懷疑狗的能力,并通過一系列測試驗證了自己的懷疑。于是他選擇馬作為探險伙伴,不顧隊友的勸說,固執(zhí)己見。最終斯科特為自己的思維偏差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充斥著大量的誤解和偏差,通過批判性思考,我們才能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獲得有用的信息,成為一個有思想力的人。
批判性思維從童年期萌芽,直至高中、大學階段方能發(fā)展成熟,因此批判性思維的學習應是貫穿整個學生生涯的重要功課。
在傳統(tǒng)教育中,知識占據了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然而學習需要一邊是知識,另一邊是思考。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學生,才是有持久學習力的學生。
學習的落腳點是問題解決。按照問題狀態(tài)的清晰程度,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結構良好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一類是結構不良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
結構良好問題是指那些有明確解決方法的問題,比如“求直徑為2cm的圓的面積”,平時學生所遇到的題目大部分都是這一類,這類問題往往只有唯一的正確答案。
而結構不良問題則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法,需要思考、評估與收集證據,提出解決方案。
批判性思維是認知發(fā)展的高級層次,只有達到這個層次,學生才能意識到,許多問題往往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唯有不斷發(fā)揮主動性,清晰思考,審慎地收集和看待已有觀點與證據,才能發(fā)現屬于自己的、有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性的答案。
在PISA測驗中,我國學生表現優(yōu)異,擅長獲取知識、解決結構良好問題,但是運用知識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卻有待提升。在復雜的學習和生活中,充斥著大量結構不良問題,具備解決結構不良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更深遠的意義,而就這一能力而言,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
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提問是一切發(fā)現的起點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應從基礎教育開始,重點是習慣和意識的培養(yǎng),而到高中和大學階段則應重點學習更多技能和方法。
習慣和意識的培養(yǎng),本質上是使孩子保持理性、開放性和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從提出問題開始,問題是一切發(fā)現的起點。到了高中、大學階段,想要學生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還需要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心理學工具,并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應用相關工具和方法。
批判性思維隨著心理學的發(fā)展也在不斷發(fā)展,以下就是幾個明顯的例子。
比如思維偏差(confirmation bias),心理學家將有意識地選取信息來證明自己假設的傾向稱為確認偏誤。應對確認偏誤的核心在于:盡量避免證實假設時帶有偏誤。比如,斯科特在認為狗不能勝任探險任務的假設下,進行試驗,并獲得了很多證據,這非常符合科學研究的步驟。然而,在確認偏誤的影響下,他選擇性地記住那些支持自己假設的信息,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應對確認偏誤,要保證觀察者不了解研究目的,也就是學會置身事外,由不知道研究假設的其他旁觀者來對試驗進行觀察和證據收集。還可以有意識地留意不符合預期假設的結果或意見,促進反思和自我完善。
再比如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在1948年發(fā)現,指的是人們傾向于相信模棱兩可的,適用于大多數人的描述并認為它反映了自己的個性特征。比如,當你讀到一段與自己星座相關的描述時,往往會產生“太準了,說的就是我!”的想法。巴納姆效應是客觀存在的心理效應,它的存在對我們的生存來說是有利的,可以減輕思維的負擔,但是同時也會干擾理性思考和正確決策。要想在關鍵的時刻對它免疫,首先要先了解并承認它的存在,然后提醒自己警惕巴納姆效應,仔細地分析判斷已有證據的模糊與矛盾點,把它對我們清晰思考的影響降到最小。
還有,要充分考慮例外和證據,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刻板印象等過度概括帶來的負面影響。
刻板印象是大家熟悉的心理現象,比如,男生比女生更擅長學數學,女生比男生更適合學語文,在學習上,我們時常會聽到這些有關性別差異的說法。當遭遇這類過度概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誤以為每個人都必須符合刻板的概括。這種概括也許在信息有限的情況下對預測某些人的表現有幫助,但是在很多具體情境中,則可能會誤導人們。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例外和證據:數學領域的優(yōu)秀女性有很多,研究發(fā)現性別對于數學學習的影響不顯著;一部分女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能力發(fā)展的起點可能更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男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如女生。
另外,要防止注意錯覺相關偏差(illusory correlation)。當我們把相繼發(fā)生的事誤判成相關關系時,我們的思維就受到了錯覺相關偏差的影響。學生考試前在微博上轉發(fā)錦鯉,之后考試取得了好成績,興沖沖地向身邊的同學安利錦鯉,對于錦鯉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深信不疑。這樣的錯覺相關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很多時候無傷大雅,但是在需要科學思考的時候,錯覺相關就會將人引向誤區(qū)。在得出結論——轉發(fā)錦鯉與取得好成績相關之前,我們需要再次思考還有哪些情況值得考慮,為什么有時轉發(fā)錦鯉卻沒考好?在不轉發(fā)錦鯉的情況下就不能取得好成績嗎?注意錯覺相關,要時刻提醒自己是否已經考慮到了所有不符合所總結的規(guī)律的情況。最重要的是透過表面的關聯(lián),去思考背后真正的規(guī)律性信息,正確的歸因才有利于未來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比如成績好是否與自己近期的努力有關,或者與自己悉心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有關。
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
應對確認偏誤、警惕巴納姆效應、充分考慮例外和證據以及注意錯覺相關都是與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樣的工具還有很多,比如考慮樣本的代表性、重視應用價值、考慮統(tǒng)計回歸、防范期望效應、避免選擇性偏差,等等。
除此以外,還要保持理性、開放性和好奇的習慣,在教師的引領下進一步積累和學習,反復嘗試在學習和生活情境中應用工具,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形成自己的判斷。
事實上,近年來高考對學生的考察越來越重視批判性思維。比如2020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題:“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這正是一個典型的結構不良的問題,促使學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如果感覺“轉折時的意想不到”與“對未來無能為力”相關,這就是典型的錯覺相關。這時候就要從更大的地方著手,思考是否已經考慮到了所有不符合這一規(guī)律的情況,以及這樣的過度概括說法是如何誤導了我們,現實中有哪些例外?又有哪些證據?如此想來,我們才可以有更開闊的思路和更靈活的應對。
當然,功夫在平時,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也需要在日常的學習中進行,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勤用這些思維的工具,仔細分析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有思考、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