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10:02] 瀏覽次數(shù):3041
來源:河南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
在一次心理科學實驗活動中,心理學家們征集了10位志愿者,請他們參加一個名為"疤痕實驗"的心理研究活動。志愿者被告知了此次研究的方法:他們將通過以假亂真的化妝,變成一個面部有疤痕的丑陋的人,然后在指定的地方觀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對自己產(chǎn)生怎樣的反應。
10名志愿者被分別安排在10個沒有任何鏡子的房間里,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里,由專業(yè)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逼真的、觸目驚心的傷痕。志愿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后,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后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涂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實際上每個人臉上都恢復了原貌。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人流密集的各醫(yī)院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來往的人們對自己的反應。
規(guī)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類似的感受,覺得不被別人不友好對待——“他對我露出鄙夷的目光”“天哪!他竟然那樣嘲笑我”“他對待我就像躲避瘟神一樣”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并無二致,什么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jié)論,看來是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一實驗結(jié)果,使得早有準備的心理學家們也吃驚不小:人們關于自身錯誤的、片面的認識,竟然如此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他們對外界的感知。即使自己的臉上沒有疤痕,可是“疤痕”的印記早已烙印在心里。
張德芬說過:“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鄙钜詾槿?。原來,一個人內(nèi)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以為別人也是這樣看待自己。
一個自信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別人的認可;
一個多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別人的懷疑;
一個單純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別人的友善;
一個挑剔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別人的否定……
如果你經(jīng)常感覺到被不公平對待、別人都看不起自己、總有人找自己的麻煩、這個世界充滿了冷漠、沒有誰會真正愛自己,認為自己卑微無用……那么,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一定會在不知不覺間用我們的言行反復進行佐證,直到讓每個人都認定我們確實就是那樣的一個人。所以,當我們認識到自己認知世界有可能出問題,先問問,自己能不能看得起自己,自己能否接納自己,自己是否愛自己,慢慢地,你會有更清晰的答案。別人怎么對待自己,最重要的是自我感知,有可能別人掏心掏肺的對你好,你仍然接收不到,因為有可能自己存在強大的偏差認知基礎。
我們一般是透過別人的眼光來認識自己,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1000個人眼里就有1000個你,別人眼中的你可能是可愛的、寬容的、善良的、美貌的、自私的、固執(zhí)的抑或虛偽的。那么究竟真實的你是什么樣的?“傷痕實驗”明確的告訴我們答案——自己存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一個云淡風輕的人縱然身處狂風暴雨之境也可能內(nèi)心悠然,一個認為人性本惡的人即使身邊有許多關心他的人,他仍可能認為別人對自己都是有目的的。
自己的內(nèi)心,構(gòu)筑了自己的世界。你是幸福的還是悲傷的,是無畏的還是退縮的,是有力的還是無力的,是有安全感的還是沒有安全感的,要靠自己內(nèi)心的體悟,自己的內(nèi)心,就有享用不盡的資源,需要自己去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