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顧名思義,就是拖長時間,不迅速處理某件事情;它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其結果導致目標任務未能按時完成。一旦拖延形成一種習慣,就上升為“拖延癥”。 拖延癥從行為上看:就是明明預料到后果有害的前提下,仍然一意孤行,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延遲。 從本質(zhì)上看:這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失??;在“馬上做”和“慢慢來”的心結上選擇了后者,而且一直在做“慢慢來”的選擇。 拖延癥雖然算不上心理疾病,但卻是心理上的一種不健康狀態(tài),它往往與自卑、自責、負疚感、罪惡感如影隨形,相伴而生,嚴重者甚至會引發(fā)抑郁癥、焦慮癥,因此,它不得不防,更不得不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當中,犯有拖延毛病的人普遍存在,只是程度的高低和頻率的多少有別而已,犯有拖延癥的人也屢見不鮮。 按照目標人群劃分,青少年學生尤其是大、中學生具有拖延毛病和拖延癥的比率最高。據(jù)調(diào)查:有75%的大學生認為有拖延情況,50%的大學生認為一直在拖延;有50%的中學生有拖延現(xiàn)象,近40%的中學生一直在拖延。 即是說:青少年學生群體中近一半的人有拖延癥。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學習任務的加重、社會認知的加深,犯有拖延癥的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的比率會越來越高。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學生家長更是憂心忡忡,百思而不得其解。 心理學研究表明,導致拖延心理機制的原因來自于:對工作和生活壓力的抗拒、休息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自信心不足、缺乏生存的焦慮等。 從人生的歷程來看:青少年是從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階段,他們應該是天真浪漫、無憂無慮的,是陽光開朗、樂觀自信的,是精力充沛、雷厲風行的。 按說,青少年學生既沒有工作的壓力,也不至于缺乏自信;既沒有生存的顧慮,也不會缺乏休息的時間;可為什么反而是犯有拖延癥比例最高的人群呢? 分析其中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習任務重;二是作業(yè)布置多;三是家庭陪伴少;四是憂患意識淡。 這樣看來,青少年學生常犯拖延癥就不難理解了。學習是青少年學生的主要任務,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學習任務太重,作業(yè)過多無形中給他們太大的壓力。 為了應付繁重的作業(yè)任務不得不反復熬夜,其結果是得不到充分的休息,為了滿足休息的愿望,就只能延緩事情的完成。長期作業(yè)完成不好,考試成績不理想,使得他們一步一步地喪失信心,變得自卑、自怨、自艾。 再加上生存焦慮缺失、憂患意識淡薄,青少年學生原本應該具有的“風風火火”的特質(zhì)變成了不緊不慢,雷厲風行變成了拖拖拉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拖延癥實質(zhì)上是人們在心理上自我調(diào)節(jié)失敗,從而導致行為拖沓,處理事情不及時,無法按時完成目標和任務,往往表現(xiàn)在:因為不喜歡而選擇暫時的愉悅來拖延,因為難度大而選擇“力不從心”的理由來拖延,因為難以決斷而選擇猶豫不決。 青少年學生的拖延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明明早上上了6點半的鬧鐘,非要拖到7點鐘起床;正常晚上10點半做完作業(yè)就該休息,非要挨到11點半才睡覺;因為不愿意寫作文,一寫就是3、4個小時;如此等等,不一而列。 心病自然要用心藥醫(yī),拖延癥既然是心理調(diào)節(jié)的失控,那么當然可以通過心理調(diào)節(jié)入手,對癥下藥。 一、克服心理障礙 拖延癥屬于一種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表面上看是一種行為上的慵懶與懈怠,實際上是心理上的缺失和障礙,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失敗是拖延癥真正的病根,要想防治拖延癥必須克服心理障礙。 首先,要抱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無完人,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情結,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不必大驚小怪,“談虎色變”。 就算是有拖延癥也不要回避和否認,而是勇敢的承認和自覺的接受它。承認它、找到它、改變它、消滅它,是防治拖延癥的最佳療法。 對于犯有拖延癥的青少年朋友,家長和老師要關愛幫助、循循善誘、積極引導,做孩子們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 其次要克服困難,完成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師長和家長要教導孩子把每一件事情都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做。犯有拖延毛病的同學要有勇氣、有毅力、能堅持,克服困難,戰(zhàn)勝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艱難險阻,攻克一道一道的難關,把每一件事情都按時做完、做好。 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最好是遵循從易到難、從小到大的做事原則。古人言:“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 要克服拖延癥,就要從最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從最不起眼的事情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先去掉拖延的小毛病,再根治拖延癥的大麻煩。 二、明確是非觀念 “行己有恥”“止于至善”是青少年朋友的道德行為準則。行己有恥的意思是不做自已認為可恥的事情,換言之,即是凡事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情都事先要考慮前因后果。拖延屬于“非”的范疇,因為拖延而導致目標任務不能按時達成,其結果是有害無益的。 其實,每一個具有拖延癥的人最初都帶有負罪和愧疚心理,在嘗到短暫的‘愉悅’之后,往往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地一次一次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以行己有恥為鏡可以避免拖延的毛病,亦可防治拖延癥。“止于至善”是追求完美,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理狀態(tài),更是一種精神品質(zhì)。 一個有著美好的夢想和愿望的人會勤奮學習、努力向上,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絕不會因為短暫的快樂放棄長遠的幸福,也不會因為眼前的困難而停下前進的腳步。 三、樹立憂患意識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中國人從來不乏憂患意識。但是對于正在成長的青少年學子而言,因為缺乏對社會的深度認知,沒有承擔過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對責任心、緊迫感只有一些碎片的記憶和膚淺的認識。 沒有生存的焦慮和未來生活的憂患意識,又怎能體會“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個中辛酸。 針對這種現(xiàn)象,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們多讀勵志方面的書籍,注重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青少年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特別是在長假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平常在家里要讓孩子們力所能及地干一些家務活,自力更生、身體力行,讓青少年朋友從小知艱難、負責任、愛勞動、懂憂患。 只有樹立憂患意識,才能建立積極情緒,一個陽光開朗、樂觀上進的人斷然不會患得患失、焦慮不安、悲天憫人、自怨自艾,又豈會拖拖拉拉、遲滯不前? 四、改變行為習慣 1.固定時間 列出每天,尤其是節(jié)假日的作息時間表,將時間、地點、任務、要求細化,并由家長監(jiān)督執(zhí)行。譬如:早上6點半起床,10分鐘洗漱,10分鐘早餐,6點50至7點20背英語單詞;晚上10點半準時睡覺,覺前花15分鐘做總結;只能在書桌上完成作業(yè);等等。 2.培養(yǎng)習慣 老辦法、笨辦法,天天堅持就是好辦法。譬如:早讀只能是英語和語文,作業(yè)必須雷打不動的在書桌上完成,課后復習15分鐘,早起最多懶床5分鐘,周末必須運動3小時...... 3.形成常態(tài)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孩子們未必知曉其中的精髓,就算知道也未必能做到。師長和家長要反復強調(diào)這句謹言的重要性,并把它作為孩子們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特別是,外力的作用不可忽視。畢竟青少年從生理到心理上發(fā)育不成熟,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差,這就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幫助他們克服拖延毛病,戰(zhàn)勝拖延癥。國家和社會層面要高度關注并出臺相應的措施,減輕青少年學習的壓力。 家長不要安排太多的課外學習任務,學習要講效率,不是拼時間。閑暇之余,多讓同學們參加一些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要倡導:減壓增效,知識和能力并存,學習和健康并重。緩釋壓力,放松身心,方能張弛有度,一往無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