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不僅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還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聯(lián)系班級任課教師的紐帶,是溝通學校、家庭、社會的橋梁,更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面臨的是豐富多彩、性格各異的學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某些傳統(tǒng)的、舊的班主任思想模式和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培養(yǎng)現代人才的需要,在新時期的學生面前顯得笨拙而無力,甚至束手無策。 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去努力,去創(chuàng)造,因此,大膽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模式與方法,已成為班主任工作改革的一大趨勢。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發(fā)展,賞識教育逐漸成為時下很時髦的一種教育手段。 所謂賞識教育就是注重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tài)中覺醒,在“我是好孩子”的心理暗示下努力的完善自我,從而一步步進入健康成長的教育模式里。既然賞識教育提倡賞識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是不是就意味著讓學生在一片盲目的歌功頌德聲中成長呢?當然不是。 我想從班主任的角度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客觀的評價學生——賞識教育的基石 要在班級管理中實施賞識教育,我想首先應建立在班主任對學生全面、深入、客觀地了解這一基礎上,只有了解學生才能發(fā)現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賞識”,避免賞識的盲目性。所謂全面了解,就是要了解每個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既要了解課內情況又要了解課外的情況,既要了解校內的表現又要了解校外的表現,尤其是在家庭中的表現;既要了解智育情況又要了解德育、體育的情況。(1)通過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集體觀念、道德觀念、家庭背景、氣質類型等,班主任更能客觀地分析學生,為采取相應的賞識措施打下基礎。 在全面地了解學生后,教師要善于認識優(yōu)點。一般來說,班主任較容易從整體上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如思想進步、積極向上、關心集體、熱愛勞動、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良、性情開朗、興趣廣泛等等,但不易發(fā)現細微中表現出的優(yōu)點,不善于短中見長。在班集體中,免不了會有少數后進生,班主任應該全面正確地看待他們,不僅要看到“短”處,更要見到“長”處,要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能以偏概全。如有的學生紀律性不夠高,但能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有的文化成績不夠理想,但文體方面有一定的特長;有的沉默寡言,卻能獨立思考;有的雖然一時落后于人,但內心也有爭上游、爭榮譽的欲望……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善于觀察,從“短”中發(fā)現“長”處,進而做到賞識其長。 二、辨證的尺度把握——賞識教育的重點 賞識教育并不是讓班主任閉上客觀的眼睛,只用賞識的眼睛來看學生,班主任必須以內外尺度的標尺辨證的看待學生,并以內在尺度為根基,外在尺度為手段進行賞識。何為內在尺度?何為外在尺度呢?內在尺度指班主任在內心里對學生的最客觀的評價標準。外在尺度指班主任在具體的事情上對學生閃光點的賞識手段。比方說,某學生智力并不突出,可是偶然一次機會,他在回答某個問題比班內所有的學生完成的都要好,作為老師,我們會高興的夸獎他“你真聰明!”、“你真會思考!”……在這件事情上,內在尺度的評價是學生智力不突出,外在尺度的賞識手段表現為老師對學生的夸獎。 人的性格和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豐富多姿,性格各異的學生在外界誘因的影響下,可能會做一些與平時習慣不大相符甚至大相徑庭的事,我們不要以一眚掩大德,也要避免羅森塔爾效應或暈輪效應所讓人產生的愛屋及烏的錯覺。可能有的學生屢屢犯錯,常常按下了葫蘆浮起了瓢,甚至屢教不改,令班主任頭痛。這樣的學生在班主任心里留下的印象就不大好,內在尺度的把握就容易發(fā)生偏差,帶著這種情緒,這種類型的學生身上或行為中表現出來的亮點就容易被忽視,甚至被故意置之不理。這就會對賞識的進行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適時分離內在尺度對外在尺度的負面影響。 三、適宜的賞識手段——賞識教育的關鍵 馬斯諾的需要理論認為人性中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處在金字塔的底層的基礎需要。賞識的本質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滿足學生愛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賞識教育正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發(fā)源生長的?;谶@個特性,在賞識教育中,班主任要抓住學生好的行為習慣或靈光一現的閃光點給予賞識,達到強化尤其是正強化的目的,使之繼續(xù)發(fā)揚,并把正面、好的效能輻射出來。班主任贊許的目光、稱贊的手勢、激勵的話語都是賞識學生的方法。 實踐證明,班主任不光要在內心深處對學生進行賞識,更重要的是顯性的賞識,其中表揚就是一種最常見、最直接的顯性賞識手段。但部分班主任在管理實踐中,賞識效果往往適得其反,究其原因,筆者發(fā)現部分班主任在進行賞識教育時不知不覺、或多或少的走入了某些誤區(qū),歸納起來常見的誤區(qū)主要有以下六個: 誤區(qū)之一:賞識失法。有的班主任往往采取褒與貶對比互為反襯的辦法賞識優(yōu)秀學生,這是有悖賞識教育原則的。這是因為褒貶共存,對比鮮明,非賞識者作為反面典型會產生抵觸的逆反心理,即不利于班級的團結,也不利于非賞識者去爭取賞識。 誤區(qū)之二:賞識失時。 當學生做了一件好事或學習有了進步時,他們需要班主任在其他同學面前給予自己表揚,這時他們的心情就像考試后急于知道自己分數一樣迫切,情感的大門完全向班主任敞開。班主任能善于利用,及時表揚,就抓住了教育的最佳良機??捎械陌嘀魅螞]把握好時機,以致表揚之后,學生反而產生怨氣或泄氣的情緒,即失去了賞識應有的效果。2) 誤區(qū)之三:賞識失準。 賞識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不要亂賞識。例如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表揚也要慎重,有的學生受表揚太多反而麻木疲憊,認為只要稍做努力就會得到表揚,進去的動力就會逐漸枯萎,賞識就適得其反了。 誤區(qū)之四:賞識失當。賞識有多種形式:口頭、書面、物質、精神等等,具體使用哪種形式,要因人、因事而異,不要一概而論。 誤區(qū)之五:賞識失度。 有的班主任為了賞識后進生,抓住他們身上一點小事,就隨意夸大進行表揚,結果會使受表揚者認為班主任為了賞識而表揚,產生“假”的感覺,認為這不是在真心實意地賞識他,好像是在“哄”他進步。 誤區(qū)之六:賞識失全。班主任對其產生了好的印象,就容易認為他一切全好。表揚時,把他們說得毫無缺點。實際上這樣的賞識就太片面了,失去了全面性,非常容易使其產生盲目的優(yōu)越感,導致優(yōu)秀學生過高地估計自己在群體中的作用,產生“唯我獨能,高人一等”的錯誤思想(3),從而對表揚也滿不在乎。 賞識手段是否適宜直接決定賞識教育的成敗,因此班主任在實際運用中,要審時度勢,靈活應用,切忌教條、機械的套用。 總之,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辨證合理的實施賞識,促使學生在賞識與實踐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世界觀、價值觀,進一步完善自我,健健康康的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