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 08:54] 瀏覽次數(shù):3151
來源:中國教師報 2021-09-08 作者:吳維煊
信息時代,教師是否還要上門家訪?大家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當前,不少教師選擇電話、微信、QQ等方式進行家校溝通,大大節(jié)省了家校雙方的時間成本。但是,由于缺乏現(xiàn)場感,效果不如上門家訪。為此,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要求教師必須上門家訪。
當前,為了檢查家訪工作開展情況,有些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生家中“打卡”,通過定位等方式檢驗教師是否上門家訪。但是,“打卡”只能檢測教師去沒去家訪,只要教師提交與學生家庭住址相吻合的定位截圖就算完成任務,至于是否與家長進行了面對面溝通,家訪效果如何,學校并未關注。
在我看來,教師是否要上門家訪,需要視情況而定,還要考慮家長的意愿。再者,家校溝通重在效果,而非形式。管理者如果忽視這一現(xiàn)實問題,一刀切地要求教師入戶家訪,反而會讓教師產生應付心理,打卡了事。避免形式主義的“打卡”式家訪,讓家訪回歸本義,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要將家訪的選擇權交給教師。入戶家訪確實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但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有的家長可能由于種種原因或保護個人隱私并不歡迎教師家訪。采用何種方式溝通,哪些學生需要入戶家訪,何時去家訪,應將選擇權交給教師。
其次,優(yōu)化家訪工作管理方式。為了加強家校溝通,學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但不宜制定諸如“在某個時間段必須完成全員家訪”等要求,不能采用事事留痕的管理方式,也不要將家訪納入績效考核,否則可能會使家訪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qū)。
再次,豐富家校溝通形式。家校溝通不能拘泥于形式,要采用多元化的家校溝通方式。比如,家長遇到問題,可以將孩子在家情況錄制成視頻,將視頻發(fā)送給教師,并與教師一起探討。對于普遍性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云課堂”的形式向家長傳授解決辦法。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家委會的橋梁作用,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可以借助家委會反饋問題。
總之,家訪“打卡”看似是學校管理的需要,實則是學校的管理理念及工作作風問題,最終都會落在教師及學生的成長樣態(tài)上。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宿遷經(jīng)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