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凌雪,上海市中國中學高級教師、班主任。上海市優(yōu)秀班主任,徐匯區(qū)十佳班主任,徐匯區(qū)高中優(yōu)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 問題呈現了家長的訴求,但班主任卻深感為難和無力。原因不言而喻,家長需求的滿足會給特長生造成“傷害”。無論班主任用何種理由調動寢室學生,都會給特長生一種“我與其他人不同,所以被特殊對待”的感覺。寢室分配隱含的是學生可否被公平對待的問題,班主任一旦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帶來的問題恐怕更嚴重。所以,面對這樣的問題,班主任的立場尤為重要。 通常情況下,說到家校問題,我們經常以溝通的方式達成家校共識,但這對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家長卻收效甚微。如何找到家校共育的切入點,真正實現家校共育?很簡單,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為出發(fā)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公共生活中獲得怎樣的能力,是家校共育的核心。 學生從家庭進入學校,由個體空間走向公共生活場域,開始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中,學生基于共同愿景遵守共同的約定與規(guī)章制度,享受權利并履行義務。由此,學生才能在班級中獲得社會性角色的發(fā)展,增長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上述案例中,家長擔憂自己的孩子被打擾,認為特長生會影響孩子的學業(yè),這折射出學生交往能力欠缺的問題。班主任面對這種情況,可以把問題呈現給家長:孩子終將面對更多的“特殊交往對象”,是不是每次都由家長提出請求獲得滿足?你希望孩子怎樣應對未來的人際交往?這樣的問題也是教育必須面對的:學校生活要教會學生什么。 家校共育有了共識,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堅守教育立場,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為學生有效解決自身問題提供引導和幫助,使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并尋求解決辦法,這是班主任“理直氣壯”與家長進行溝通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班主任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真心付出的體現。 為此,班主任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力開展工作: 一是制度保障。寢室安排看似小事,但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合理對待確實不易。為此,宿舍分配制度一定要科學合理。不管是自愿式選擇,還是學號式安排,都要能夠最大限度保證每一個人的利益,保證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宿舍分配制度應該有原則、標準以及特殊情況的補充條款。 同寢室學生要自主協商制定寢室公約,協商的過程就是互相理解、接納的過程,比如特長生作息如何不影響其他學生,宿舍中個體之間如何做到互不打擾又融洽相處等問題,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協商加以解決。這樣商討出來的約定學生才會如約履行,并在其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人際關系的建立是需要學生自己從體驗中獲得的。 二是交際指導。有些學生受限于家長的包辦和管教,交際能力欠缺或較弱,表現在不愿意與同學交往,有了矛盾以抱怨或指責他人的方式處理。交際是與“他人”建立關系,“他人”影響著自我的情感和思想,是自我歡樂和痛苦的來源。因此,“讓他人舒服”的教養(yǎng)原則體現了友善、仁慈、包容、大度等交往觀念,是“我”與他人共生關系的基礎,更是學生人際交往的前提。班主任要關注班級學生群體,樹立交往觀念,培育交往品質,讓學生擁有人際交往上親疏、遠近的界限和尺度,讓學生知曉交往的特點,建立適度的交往原則,從而形成人際交往的好品質。 提出問題的班主任若能如此幫助家長分析問題、提供建議,家長就會看到學校教育行為的價值所在,并接受學校的安排。 三是對話創(chuàng)設。對話彰顯平等和尊重。家校共育難在家長、班主任和學校各有立場、各有所需,難以對話。“難纏”或是“不講道理”的家長無外乎是基于自身利益提出各種要求,情有可原但理講不通。如果班主任建立可對話的渠道,傾聽訴求,家長就不會無理取鬧。因此,班主任要建立家校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平臺和通道,使得雙方進入對話空間,觀點碰撞、互惠互諒、達成共識,真正為學生成長助力。案例中,班主任首先要與學生對話,找尋問題的真相和原因,讓學生自己表達訴求,或可以發(fā)現與家長完全不同的結論;其次讓學生對話,互相找尋對方優(yōu)點,表達對對方的愿望期待,學生在彼此評價中建立良性的人際關系,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可能,也就把問題“消滅”在學生層面了,最后家長和班主任的對話也就順理成章。 案例呈現的是家校問題,但想取得家長的理性接受或感性回饋,班主任首先要讓自己的工作更專業(yè),把問題轉化為“教會學生”的教育資源。試想,哪有家長愿意置自己的孩子于教師的問題中心呢?哪個家長會用無理的舉動不斷消解教師的教育作用呢?只有班主任的專業(yè)行為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才能架起家校之橋,這才是家校共育的可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