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已經占領中學!在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轉型階段成長起來的這代人,對教育的需求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填鴨式的教學,不愿再被分數捆綁。滿足他們的需求,對學校來說,挑戰(zhàn)不小。 在十九大代表、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看來,要應對挑戰(zhàn),就要把學校更大限度地還給00后們,讓他們做學校的主人,校長只做學生的首席服務官。 這樣的嘗試,李希貴已經在北京十一學校推行了10年。 今年暑假過后,當北京十一學校的孩子們重返校園時,發(fā)現學校里多了幾座壁球館,全校選修課中也多了一門壁球課。 這是學生中幾位壁球愛好者和校長李希貴在“校長有約”午餐中敲定的事。 校長一諾千金,這里的學生們早已習以為常。 在北京十一學校任校長的10年間,只要不外出,李希貴每個周一的午餐時間都留給學生。和他一起用餐的學生既可以暢談成長的煩惱、尋求解決之道,也可以對學校的建設,甚至是課程的設置“指手畫腳”。 10年間,至少有3000名學生與李希貴共進午餐,戲劇表演、動漫設計、服裝設計、汽車設計、擊劍課,等等,這些“不務正業(yè)”的業(yè)余活動,在一次次午餐中,成了李希貴與學生約定的誓言,最終變?yōu)閷W校的正式課程。 觀察者多以“教育改革”的尺子來衡量北京十一學校的這些變化,能拿高分、能得大獎的學生群體,頻頻被社會點贊,而在李希貴看來,他所做的這些只不過是遵循著“把學校還給學生”的治校邏輯。 如果說最初“把學校還給學生”的改革理念還只是一種樸素的嘗試,那么在最近5年,李希貴越發(fā)感覺到,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需求正變得多元,僅僅追求高分已經成為過去,學生和家長對全面發(fā)展的能力更加關注,這也倒逼學校要更大尺度地把校園還給學生。 00后一代對教育更高層次的追求也已經受到最高層的關注。 李希貴說,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5年前,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在具體闡述這段話時,習近平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在李希貴看來,總書記把“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放在第一條,這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教育工作者要在“更好”二字上下功夫,琢磨什么是人民需要的更好的教育。 在追求“更好”教育的指揮棒下,5年來我國教育改革內容紛呈,李希貴感觸最深的是,國家提出了打造“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概念,并將此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 核心素養(yǎng)被定義為“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 李希貴說,這個專業(yè)的術語,其實就是要改變教育領域大量存在的“唯分數論”的現象。教育的定位也要從過去教學生解題,轉變?yōu)榻虒W生解決問題,最終幫助學生喚醒自己的潛能,實現全面發(fā)展。 被媒體稱為教育改革急先鋒的李希貴也深感人民追求“更好”教育帶來的壓力,他說,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得靠教育轉型。工業(yè)社會需要的是標準件,學生們不需要差異化發(fā)展,而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也正變得多元,需要知識有差異、能力有差異、更懂得創(chuàng)新的人才。 北京十一學校10年的改革經驗之一也正是通過學生自己走班選課,打造知識結構、能力完全不同的學生。 在李希貴的觀察中,這些自己制定課程表的孩子是快樂和幸福的。“幸福是什么,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崩钕YF說,對正在成長的一代來說,塑造自己、釋放自己就是成長中的快樂。 00后已經成為當下基礎教育的主要對象,這一代人正處于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折時期,在李希貴看來,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如何為“強起來”的一代打造更好的教育,滿足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做好他們的首席服務官。而這些將在未來5年更加清晰地謀篇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