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本周公布,說明本市高三同學的高中學業(yè)基本完成,全面轉入了六月份的高考復習。
按照2014年9月發(fā)布的上海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在《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 和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 推動下,本市高中開展了一輪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改革,高中學生的培養(yǎng)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諸如選科走班、社會實踐、水平考試、高考科目、志愿者服務、研究性學習等豐富的改革內容是高中教育的參與者所沒有預見到的。 上海高中教育在理念、制度和實踐等方面的變革縮小了與現代高中的距離,充分體現了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的撬動作用,也再次詮釋了系統(tǒng)性改革的頂層設計思想。 新高考方案下哪些學生會受益 在六月高考到來之際,我們可以從大學招生錄取的視角觀察這屆高三同學的學業(yè)水平和培養(yǎng)成果,以分析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滿足高校的招生要求與選才目標。
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實施高考改革既是提高大學選才水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引導學生注重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舉措。 按照現有高校招生的計劃分配模式,高考改革絕不會降低考生的總體錄取率,或許鼓勵改革還會體現在招生計劃的增量上,這更是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生的福音。 但就個體而言,對高考改革方案的感受一定會有差異,我們既不可盲目地接受改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觀點,也不能認同改革一定會損害自身利益的說法。 高考這樣系統(tǒng)性的改革必須保證制度先行,也即提供所有參與者同等的機會。由于選擇的多樣性,使得學生個體彼此之間很難比較,當然更無法判斷是否得利或失利。
按照“推行基于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的招生改革目標,可以預見,所謂高考改革的受益者,必定是符合“兩依據一參考”評價標準的高中學習者。 “兩依據一參考”已在各個層次的學校落實
我們很多人關注到上海新高考方案對高考總分進行了重新定義,即由三門統(tǒng)一高考科目450分和三門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210分所合成的高考總分。伴隨總分的還有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但統(tǒng)一高考錄取的依據依然是學生的高考總分,這當然有其公平和合理的元素。
事實上,上海在推動高校建立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方面已經有相當的進展。如秋季高考中的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匯聚了目前上海的高水平大學招生,春季高考招生所實施的校測覆蓋了上海市屬的本科院校,本市高職大專層次的自主招生兼顧了不同需求或水平的高中同學,這三類招生都是在統(tǒng)一測試基礎上,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依據開展招生錄取的。
可以說,上海高考的系統(tǒng)性改革已經將“兩依據一參考”中的“一參考”真正落到了實處。高中豐富的學習生活,諸如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個性特長等已經對同學進行了個性化的刻畫,并在高校招生錄取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過去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招生窘況。 即便是剛剛公布成績的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也反映出對學生個性化考察的特點。
比如,此次學業(yè)水平等級考的各科試卷都十分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試題中既有領導人近期的講話或觀點,也有剛剛發(fā)布的世界科技進展,還有我們身邊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等,反映出對時事新聞、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關注。有老師看了試卷后說,以后要把看新聞、讀報紙納入學生每天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應該成為學生生活和學校教育的常態(tài)。
同時,各科試卷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考生注意到各科目的綜合分析題都對解答提出了文字表述的要求,這既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查,也順應現代社會對表達、思辨、說服等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 扎實的基礎知識教學仍然是高中學習的根本
按照新高考方案,既要減少統(tǒng)一高考科目,也要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lián)度,因此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辦法的實施成為必然。這一辦法帶來了兩大變化,一是將高中的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等六門科目設置為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且以考試分值表明它們的地位和重要性是相同的,這就提出了六門科目學習評價的標準問題;二是學生可在上述六門科目中自主選擇三門,這又對高中長期實行的行政班級授課制提出了變革要求。
從已經實施的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看,在高中選科走班教學的大背景下,同學們普遍達到了學科基礎性教學要求,這從各科目試卷的基礎性試題平均得分中可以看出。
盡管等級性考試所規(guī)定的100分分值、60分鐘考試時間使得試卷的容量受到很大約束,但各科試卷普遍遵循課程標準、尊重教材,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的覆蓋面,這對高中學科教學回歸基礎教育定位、扭轉過偏和過度的應試訓練有莫大的作用。
有考生反映,正式考試的試題與學校模擬考的試題、老師教學中所強調的重點不盡相同,但又確實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識,這就提醒我們的學科教學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切忌由教師的主觀認知和經驗判斷作為教學的指導。 評價測量完全有辦法在課程標準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區(qū)分
也有觀點對學業(yè)水平考試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而不是以選拔為目的心存疑惑和擔憂,認為這樣的考試無法在有限的分數段內區(qū)分這么多的學生,甚至有人以聽說的名義虛構去年地理等級考已經發(fā)生了獲得同樣原始分的諸多考生被人為分成了若干等第等等。
事實是去年的地理等級考沒有發(fā)生這樣的狀況,今年的全部六門等級考科目也沒有發(fā)生這樣的狀況。因為評價測量是門科學,完全有辦法按照制度設定的要求設計出有效的試卷。
等級性考試中,主觀分析題的分值在試卷中占多數,有利于對學生運用學科思想、方法和工具解釋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參加閱卷的大學教師對此評價都很高,認為判斷學生是否優(yōu)秀不僅僅看考試分數,更要看是否掌握了學科的思想方法,是否具備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區(qū)分不同考生學業(yè)水平的科學方法。 歷經一年多的準備,6門科目獨立的命題反映在各自試卷上的這些共性,充分說明高考綜合改革的系統(tǒng)性特點,以及對基礎教育教學的正確引導。
過去兩年多的上海高中教育改革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作為重點,各科目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報告也都高度契合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導向。
在以往這僅是少數同學所具有的意識和實踐,他們也成為高水平大學自主招生的對象。而在新高考方案下,這已是上海高中教育的普遍現象,再一次彰顯了制度改革的優(yōu)勢和成效,也完全符合大學的選才要求和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作者為上海市教育考試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