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情緒緊張、心情煩躁時,大腦是愚鈍的。而情緒平和、輕松、快樂時,大腦是聰慧的,是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的。那么,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這種平和、輕松、快樂的家庭氛圍,助力于孩子的高考呢? 學做敗將“認輸”,不做贏家“認理”。 解決家庭矛盾,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能過于“認理”,特別是親子之間,“有理”的一方可能真的是父母,但父母也絕對不能“得理不饒人”。這時,如果父母能找一個恰當的契機或是借口,巧妙地向孩子“認輸”,就可能打動孩子,親子之間的關系就可能得到轉變。 學做蜜蜂逐花,不做蒼蠅叮臭。 人有閃光點,也有瑕疵。聰明的父母總能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從而去肯定,去鼓勵,親子關系就會越來越融洽,孩子也會越來越優(yōu)秀。而有的父母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他們看到的卻總是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今天說孩子這不是,明天說孩子那不是,你說孩子能不煩嗎? 所以,家長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孩子的身上原來有這么多的長處,如孝順、聽話、聰明、學習用功、字跡工整、思路敏捷等。當你天天都能看到孩子的收獲、肯定孩子的進步時,孩子能不跟你貼心嗎? 當然,學做蜜蜂不做蒼蠅,不是要家長去和稀泥,而是讓家長學會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向更為正確的方向,為孩子營造出更為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 學做愛的感染者,不做愛的指使者。 心理學研究證明:通過移情、理解,可以重塑孩子的大腦,從而確保孩子實現情感調整和獲得快樂的體驗。 建議家長除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外,還要注意保持微笑。用你真誠的笑臉和贊美去感染孩子,打動孩子。 頭腦冷靜,學會聆聽。孩子在校學習,可能有諸多的不順,所以,當孩子偶爾抱怨、訴苦,甚至是發(fā)脾氣時,家長務必要保持頭腦冷靜,并學會聆聽,讓孩子的情感得到安慰,情緒得到平復。 少說多做。孩子大考臨近,父母要學會盡量管住自己的嘴,話多了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平時,多為孩子做一些,如一杯熱茶,一套營養(yǎng)餐,一個動作,哪怕是一個眼神,慢慢地,你的愛就一定能感染孩子。 重視孩子的意見。孩子已經成人,他們的意見肯定有其合理的部分,家長要引起重視。家長的重視會給他們以信心。即使意見不當,家長也不要草率評論,而應該找一個恰當的機會開誠布公地與孩子交流,這樣,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 學會多與孩子分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覺得不錯的,可以根據情況,多與孩子分享。分享的內容可以是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或者是一個電視片段。但分享時一定要記?。呵f別拿“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較,更不能含沙射影或旁敲側擊。 總之,父母看待孩子的態(tài)度變了,方法正確了,一個平和、輕松、快樂的家庭氛圍一定會出現,孩子的高考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好成績。 (作者:鄭曉君,單位:湖北省荊門市東寶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