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市網上家長學校
第一,陪伴孩子學習。
在孩子做作業(yè)時,尤其是要求父母為其聽寫生字、判數學題或檢查背誦時,父母要放下手里的活計與孩子一道完成家庭學習任務。事實證明,學校通過留作業(yè)的方法調動家長參與,是培養(yǎng)孩子的有效手段。
第二,讓孩子明確學習是他應盡的義務。
在孩子學習一個時期,尤其是升入較高年級,許多孩子就會產生"學習的內容沒有用"的看法。為什么呢?任何提高學習興趣的手段,它的效用都是短暫的,長期起作用的在于孩子樹立把學習當作自身應盡義務的觀念。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這種觀念,告訴孩子學習成績同以后個人的前途和職業(yè)是聯系在一起的。做父母的還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的經驗,講述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怎樣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揮作用。這樣,孩子對學習的愿望就會增強而且持久。
第三,引導孩子認識知識的用途。
怎樣向孩子表述知識的用途呢?對于學英語,可以這樣舉例:學了英語可以上網沖浪,或者可以給澳大利亞或英國的小朋友發(fā)電子郵件,和他們聊天交流。這樣的表述簡單明了,對于其他學科的知識,家長們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引導孩子,激發(fā)孩子學習各種知識的興趣。
第四,定期檢查孩子的書包。
我曾稱過自己孩子的書包,重7.5斤。打開書包發(fā)現里面書本、卷子、學具、廢紙等胡亂疊放,讓孩子找一件物品,他要翻騰一陣兒。于是,我有意識地檢查孩子書包,并建議孩子把物品歸類擺放,按課表安排準備學習用具。這樣,孩子慢慢學會了整理自己的書包,從而也在生活自理方面取得不小的進步。
第五,安排好時間和空間。
一份關于美國兒童的調查表顯示:把上課的時間都加起來,一人一年用于上課的時間只有51天,而且要假設這51天是晝夜不分地上課,不睡覺、不吃飯、也不玩耍,其余的時間都跑到哪里去了?我國的兒童可能會好一些,但也到處是時間浪費的現象。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安排好時間和空間。孩子應該有一個作息時間表,平時的作息時間應與周六和周日有所不同。在家里孩子應該有一個使他感到舒服的學習地方。
第六,制定學習計劃。
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心要有所行動,制定學習計劃是行動之一。家長要幫助孩子確定重點和目標。除了制定學習計劃,家長還可以建議孩子邀請同學到家里共同做作業(yè),這樣可以互相幫助,有些孩子不聽自己家長的話,但愿意聽同學家長的話。
第七,懲罰孩子要適度。
獎勵與懲罰是樹立行為規(guī)范的手段。在是否懲罰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可以施加不是太過分的懲罰辦法。但是,懲罰不應該是家長感情用事時的行為。只有當孩子有錯誤行為,或者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時,懲罰才是有意義的。如:在他打傷了別的孩子后,他就要為被打傷的孩子進行賠償;如果他故意毀壞了東西,那就得從他的零花錢中扣除損失費或者罰他干活;如果孩子偷東西,那么就得讓他拿出來并讓他認錯。家長決不能對孩子進行過分的懲罰。更需要家長注意的是,不進行耐心教育而施加過分的懲罰會導致孩子產生反抗和報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