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5-16 作者:孫云曉
202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將“生活技能”列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將勞動課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fā)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2022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其中關于讓中小學生學會做飯等勞動課程的內容引發(fā)社會強烈關注,也迅速成為網絡熱點話題。
其實,諸如烹飪技能等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要求,是兒童青少年逐步學會獨立生活的基礎本領,卻又是很多父母忽視已久的家庭教育內容。有些人大聲叫好,說勞動課又回來了,自己就是在勞動中長大的。也有些人困惑不解:小孩子需要這么多勞動嗎?還有些父母暗自嘆息:自己都不怎么會做飯,怎么教孩子做飯?
讓我們以事實來說話。201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家庭德育狀況及改進研究”課題組,在全國城鄉(xiāng)做義務教育階段家長的問卷調研,4000份問卷數據顯示,29.9%的父母沒能認識到運動、勞動與孩子品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41.4%的父母明確表示自己的孩子不做或幾乎不做家務勞動;還有46.7%的父母有時或經常會代替孩子的勞動,其中城市父母(50.1%)要高于農村父母(39.9%)。這些數據說明,近半數的中國父母忽視孩子對家務勞動的參與。
現(xiàn)在很多父母不讓兒童進行家務勞動,怕耽誤學習時間,顯然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愛勞動、會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學習,相反還能夠促進學習,有助于人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fā)布的《小學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顯示,在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yōu)秀的比例僅為3.17%,而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yōu)秀的比例為86.92%,兩者相差懸殊。
更為值得重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家庭教育促進法將立德樹人作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能否真正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品質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沒有勞動教育,沒有深厚的生活實踐,培養(yǎng)良好道德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早在1995年,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過一項課題,即關于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的研究。所謂“杰出青年”是指當時省級以上表彰的模范人物或在某專業(yè)領域內貢獻突出者,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下。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148名杰出青年,數據顯示,這些杰出青年童年時經常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占81.08%,有時做的占13.51%,很少做的只占5.41%。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段,另一份調查報告即《悲劇從少年開始——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調查》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發(fā)表,也提供了可以大致對應的數據。數據顯示,這115名青年死刑犯違法犯罪均起于少年時期,其中30.5%曾經是少年犯,他們中90%游手好閑、貪吃好玩、奢侈為榮、怕苦怕累。他們的父母則大都對孩子百依百順溺愛無度。
多么鮮明而沉重的對比!148名杰出青年與115名青年死刑犯的童年比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生活造就什么樣的人生,什么樣的教育孕育什么樣的人格。
我們應該為教育部門以國家課程的形式率先引領勞動教育點贊。勞動課程以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為載體,重點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毫無疑問,勞動課程如果持之以恒必將提升一代代學生的綜合素質。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只有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并且堅持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理念與原則,才能讓勞動教育落到實處。父母應當按照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要求,自覺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讓家庭教育回歸美好生活。
讓家庭教育走出偏重知識教育的誤區(qū),回歸生活教育的正道,絕不意味著生活教育與知識教育的對立,而是尋求一種平衡,因為平衡的生活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有家庭進行生活教育、學校進行知識教育、社會進行實踐教育,這三種教育相輔相成,這種結構完善而嚴謹的平衡教育才能為培養(yǎng)出真正的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未成年人最需要的家庭教育,而勞動教育是生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內容之一。從家庭生活來看,學會做飯、洗衣等于掌握了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對少年兒童的學習和家庭生活及社交能力都具有促進作用,將使其終身受益。
學校開設勞動課,教授學生如何進行家務勞動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家務勞動教育一定是在家庭里進行,而父母則是最好的教練。父母的勞動教育觀念與方法,對于孩子勞動態(tài)度和習慣的養(yǎng)成,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以往的教訓不可忘記,如有些父母包辦代替孩子的勞動作業(yè),甚至以弄虛作假的方式作秀,這些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才能理解勞動的艱辛和意義;只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勞動,才能樹立勞動創(chuàng)造幸福的價值觀;只有長期堅持勞動,才能養(yǎng)成勞動習慣,而這樣的勞動教育才會有助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作者系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