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和上海某知名學校的老師交流,他向我抱怨,每天放學時看到家長在學校門口等著接孩子,他們一直在“切磋”教育——誰去參加了什么比賽、學了什么課程,去哪里上課,談到后來就變成了互相焦慮地問“怎么辦”。這位老師說:“其實我很想對這些家長說,在信息越來越豐富的當下,更多關注自己孩子的成長,不要聚焦身邊那些成功或不成功的孩子,那只會讓你更焦慮,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總會遇到學生家長的抱怨:似乎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推著他們,身邊的各種信息無不讓人感到,如果不這樣或那樣,如果不去給孩子爭取什么,就會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至少要和孩子同班同學的家長去做一些一樣的事情才能緩解焦慮。 那些密集的、真假莫辨的信息讓我們家長、學生有意無意地加快了競爭的步伐,甚至連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時代變遷,教育開始升級,認知也該升級 2019年,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 雖然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共同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shù)學、科學)第一的好成績,但在報告中有一項數(shù)據(jù)值得我們關注:中國孩子每周的學習時間高達57個小時,高于OECD的平均值44小時。這意味著孩子們的睡眠時間、課外體育鍛煉時間、藝術科技素養(yǎng)培養(yǎng)時間會受到擠壓。 追求更好的教育,意味著人們在滿足了基本需求后,期待更美好生活以及更理想教育的迫切愿望。其實,這完全可以成為全民教育認知升級的關鍵節(jié)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焦慮,我們父輩時代焦慮于獲得穩(wěn)定工作、獲得生存機遇。父輩時代的焦慮又延伸到我們這一代人,然后我們這輩又把焦慮延伸到下一輩。實際上我們需要從更高的維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第一,每一位家長都要提醒自己,要有一種視野,看清教育原來到底是什么樣的。 很多時候,家長被蒙蔽了雙眼,由于信息時代信息獲取的能力及效率大幅提升,家長之間的交流,往往會使焦慮感從一點被無限放大。 很多人都知道劇場效應。其后果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多,但是沒有人獲得本質(zhì)上的改變。這就是典型的改變局部卻無法改變?nèi)?。每一位家長身處其中,如果不能從更高維度來審視教育,就會進入認識的誤區(qū)。 第二,我們要正確看待焦慮背后產(chǎn)生的原因?;A教育開始回歸教育本質(zhì),這意味著過去唯分數(shù)論模式下的教育生態(tài)需要重新升級。 過去的教育模式承載了我們個人、乃至家庭對生存和發(fā)展的追求。學習成績甚至會影響一個家庭的命運,這種模式下,人們需要追求更多的教育資源以為人生之路謀求發(fā)展,這就會導致我們對于資源獲取的緊迫感。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已經(jīng)升級到追求個人幸福,追求全面素養(yǎng)發(fā)展。這背后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緊密相關,當吃飯等生存問題對于相當一部分人而言不再是焦慮的根源時,其實我們應該可以尋求更高的教育理想和生活理想,而教育焦慮恰恰是在這個過程中最可能得到釋放和消解的。 別被紛繁蕪雜的信息蒙蔽雙眼 作為家長,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當我們面對紛繁蕪雜的教育信息時,需要仔細求證來源,區(qū)別和客觀認識這些教育資源信息;更需要關注孩子成長和自身發(fā)展,客觀看待自己孩子的成長,根據(jù)他們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教育資源,幫助其成長。 其實,客觀盤點我們近年來教育領域的大事,家長也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緩解對教育的焦慮。 首先,從教育的宏觀系統(tǒng)層面可以看到國家在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資源上面的大量投入,包括各級各類新建公辦學校、師資建設、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guī)范治理等等,這類措施在普通民眾的感知方面會有滯后,甚至會不被理解,但是,從長遠來看,達成更均衡、更高質(zhì)量的教育應該是我們對教育政策系統(tǒng)性目標的認識; 其次,從教育認知層面,我們可以看到,現(xiàn)在更多地提倡關注教育的本質(zhì),破除對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形式和做法,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孩子的終生幸福,從單一的升學目標轉(zhuǎn)變成對孩子身心全面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從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也可以看出,過去填鴨式知識學習正逐漸轉(zhuǎn)變成提升教育質(zhì)量的各種新型學習及教育模式,例如PBL項目化學習、STEM科創(chuàng)課程,勞動教育、全面的綜合實踐課程等等。 家長和教師該做好戒斷教育焦慮的心理準備 去年,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zhì)量的意見〉的實施意見》等要求,上海市教委制定了《上海市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眾多舉措都是希望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 當全民教育認知升級了,焦慮自然會得到緩解,包括家長在內(nèi),更多人也都能更好地理解教育。 同時,家長群體和教師群體對教育的期望和定位也應有新的認識,其中包括對教育焦慮“戒斷”的心理準備。不焦慮并不意味著不要競爭,而是要區(qū)分什么是良性有益競爭,并且我們需要對未來充滿自信、看得更遠,從而避免低頭走路結果撞電線桿的局面,腳踏實地也需要抬頭看路。給孩子更快樂的童年、更健康的生活學習方式、培養(yǎng)健全人格比獲得更好的名次更為重要。 當下的家長主體是70后、80后,他們伴隨著國家發(fā)展的成長經(jīng)歷,應該完全能夠理解過去學生時代特別在意的東西,尤其是對學習的理解,到成年后究竟有些什么影響,影響有多大。當我們想清楚了這一點,再來看待當下的教育,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真正需要什么是可以被喚醒的,那么正確地看待教育——把教育作為豐富一個人的生命的過程,而不是追求或者達成某一個世俗目標的過程,那么我們的教育一定會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迎來“質(zhì)”的變化,理想的教育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也會真正改變每一個人的命運。(作者為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