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習法——字頭記憶法 【釋義】即從同類地理知識中分別提取字頭,編成簡短話語進行記憶,這種字頭法,簡化知識,利于增強記憶。 【示例】有關長江的長度、流域面積、流經(jīng)省市名稱以及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識,地名數(shù)據(jù)多,硬記有困難,可用字頭法編成順口溜: 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云流六千三; 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一句及第二句的“川西云”是字頭,指明長江流經(jīng)的十省市名稱,“六千三”(百公里)是長江全長,“百八(十)萬”(平方公里)是長江流域面積,第四句“宜昌”和“湖口”是長江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各拉段”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聯(lián)想到長江的發(fā)源地“各拉丹冬”。 地理學習法——綜合法 【釋義】認識地理特點的過程,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聯(lián)系的基礎上加以綜合。下面結合北美簡易圖像,說明如何分析它的氣候特征。并介紹綜合法的一般步驟。 圖中哪種氣候分布的面積最廣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圍,即搞清楚在哪里的問題。 (2)根據(jù)事物的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氣候成因,就要從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氣壓及風帶等方面去分析。 ?。?)分析各因素的特點,看它們在構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圖可知,緯度、西風和地形的特點都對北美氣候產(chǎn)生了影響。 ?。?)分析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決定了北美主體在北溫帶,并處在西風控制范圍,南北縱列的高大地形阻礙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這反映了北美緯度、西風同地形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地理學習法——用地圖學地理法 【釋義】大家都知道,學地理時,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事物的地理位置。因為只有掌握了事物的地理位置,事物的許多地理屬性、特征、特點以及與其他地理事物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內(nèi)涵規(guī)律等才容易一下子揭示出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們知道了某個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緯35度某大陸西岸。這樣,我們就容易一下子推斷出:它是地中海式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反而少雨。沒有長久的冰凍,生長著耐旱的,樹皮很厚的常綠灌木。春季景色最美,宜于游覽等等。 上述是僅就掌握事物的地理位置,談談地圖運用的效能。地圖對學好地理的作用當然不局限于此。有人曾說:離開地圖,便不是地理課。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掛圖。教師指圖講課時,學生一定要注意看圖,不要自己看書,或是做別的事情。教師指圖講課,事先是經(jīng)過充分備課的。他會把圖中的知識直接指給學生,避免學生費時間走彎路地自己去查找。 運用好地圖的另一個做法是要把《中國地圖冊》、《世界地圖冊》和教科書中的插圖,作為自己學習上得心應手的輔助工具。“兩圖”無論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是與教材緊密配合的。而且色調(diào)鮮艷悅目,內(nèi)容生動活潑。如《中國地圖冊》中《地球》一圖,只要看一眼,便會得出地表一片汪洋的結論,而且會掌握大陸分布的基本形勢。《地球五帶》一圖,作者更是用心巧妙,用冷暖顏色顯示地帶溫差,配合以動植物畫面,十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地帶的特點。運用好地圖的最后一個做法是不要忽視地理作業(yè)填充圖的作用,一定要按教師的要求和布置認真做好填充圖作業(yè)。 地理學習法——諧音記憶法 【釋義】即把枯燥的數(shù)據(jù)換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記憶。 【示例】下列幾個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爸爸試爬,要上); (2)世界最低點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是三舅兒); ?。?)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22米(加大馬力壓那海狗,它只搖搖動雙耳)。這是利用漢字諧音來換字,一語雙關,生動有趣,易于記憶。 地理學習法——識圖記憶法 【釋義】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地理知識。首先要掌握地圖知識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地勢高低、熟悉主要圖例、了解經(jīng)緯網(wǎng)等,練好看圖的基本功。 【示例】我國地形特征之一是:地勢西高東低,有明顯的三大階梯。這一特征在地圖上用三種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最高一段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儲色:由此往北往東就變成深黃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或山地,屬第二段;越過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往東直到海濱,是綠色或深黃色相同的地區(qū),就是平原和丘陵了。通過識圖,即可記得一清二楚。其次,要養(yǎng)成看圖用圖習慣,日積月累,方可熟能生巧。 地理學習法——簡化地圖法 簡化地圖法 【釋義】簡化地圖法是根據(jù)學習的需要,把地圖作簡化處理,刪去大量繁雜的圖例,只保留有關知識的信息的方法。通過簡化圖的構思設計,達到突出重點、有利記憶和反映動態(tài)、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規(guī)律。 【示例】長江水系簡圖: 長江干流猶如“L”和“w”兩個英文字母連接而成。從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到宜昌(B)的“L”形河道為上游,谷深水急,虎躍峽(A)、三峽地段,長江干流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就建在宜昌市以西的三峽東端處。 “w”河道則為長江中下游?!皐”兩端分別是宜昌(B)和南水北調(diào)東線的江都(F)水利樞紐,中點武漢市(D)則有長江最大支流雙江匯人?!皐”下方兩處轉折點是我國兩大淡水湖——洞庭湖(C)和鄱陽湖(E)、BE河段為長江中下游,湖泊眾多。 地理學習法——歸類記憶法 歸類記憶法 【釋義】紛亂的無條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記憶的。我們把事物做一點理順和歸類,記憶起來就比較方便。如山脈、河流、島嶼、湖泊等分別歸類在一起,再進行記憶就比較容易。 【示例】以半島為例,主要半島我國有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雷州半島;亞洲有朝鮮半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歐洲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日德蘭半島、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非洲有索馬里半島;北美洲有拉布拉多半島。 認知地理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二) 2.理性知識 地理學科的理性知識是反映地理事象本質特征和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知識,是感性知識的抽象與概括。學好理性知識,也有助于記憶感性知識。 ?。?)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知識。形成地理概念是學習地理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形成地理概念要把握其內(nèi)涵和外延。內(nèi)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范圍,例如“河流是指陸地上循一定路線經(jīng)常流動的水體”,反映的是河流的本質屬性(不同于湖泊與海洋),是河流的內(nèi)涵;其外延包括世界上任何一條河流。根據(jù)內(nèi)涵和外延的不同,可以把概念分為以下三類。 ?、僖话愕乩砀拍?,它的外延很廣,不是專指某個特定的地理事物,而是泛指一類地理事物。如平原這一概念,不是指某個平原,而是指世界上一切平原。在自然地理中出現(xiàn)的高原盆地、氣溫、氣壓、季風等,在經(jīng)濟地理中如重工業(yè)、消費城市、民族經(jīng)濟等都是一般地理概念。 ?、趩为毜乩砀拍?,是專指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現(xiàn)象獨有的特性,它的內(nèi)涵比較豐富,外延較小。如長江、黃河、北京、大行山等都屬于單獨地理概念。 ③集合地理概念,是指某一地理要素區(qū)域的特征,它的特性以地區(qū)類集而成。如中國氣候、華南氣候、中國少數(shù)民族、吉林農(nóng)業(yè)等。 在學習概念時,應注意善于利用邏輯推理縮小地理概念的外延,增加其內(nèi)涵,或擴大概念外延,縮小其內(nèi)涵,完成從一般地理概念到單獨地理概念的過渡,或由單獨地理概念到一般地理概念的過渡,掌握地理概念的從屬關系的演變聯(lián)系。例如,從河流的一般概念出發(fā),增加其內(nèi)涵,河水能直接或間接流入海洋的屬性就構成了“外流河”的概念,這樣外延就縮小了,不包括內(nèi)流區(qū)域的河流;若進一步增加其內(nèi)涵,加入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屬性,其外延就又縮小了;若再加入入源地、流經(jīng)路線。河口地點等具體屬性,就可限定到長江等單獨概念。相反,經(jīng)過概括,由長江等減少其內(nèi)涵,擴大外延,就可推移到秦嶺一一淮河以南的河流→外流河→河流的有關概念。 ?。?)地理原理 ?、俚乩硖卣?。地理特征,指地理事象異同點,因為它反映的是各種地理事物的異同點,因此為認識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形成地理概念提供了可能,學習地理特征主要采用比較法,同學們可以把各種地理事象分類列成表,進行比較學習。 ?、诘乩硪?guī)律。地理規(guī)律包括地理演變和地理分布兩大規(guī)律,它反映著地理事實間的必然聯(lián)系及其規(guī)律。如學習我國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和植被破壞,水上流失造成黃河水害的演變規(guī)律,必須與地圖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分析、歸納、概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這引起地理規(guī)律。 ?、鄣乩沓梢?。一種地理現(xiàn)象在特定的條件下引起另一種地理現(xiàn)象,這種反映地理事物的園果聯(lián)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規(guī)律形成原因的基礎理論叫地理成因。例如,人地關系諧和論,板塊構造學說,大氣環(huán)流形成原理等。學習理論知識,要積極思考,提出問題并設法解答。把因果關系搞清楚,由因推果,熟練后再反過來由果追因,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此外。還可運用圖解法,把抽象的地圖與現(xiàn)象的思維相結合,推求其因果關系。 |